【俟河清乎未期典故】“俟河清乎未期”出自《左传·襄公八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其为君也,如不及,何以行之?子产曰:‘我闻君子欲谋事必先定其志,然后为之。’” 但更广为人知的出处是《论语·述而》中孔子的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后来在文人诗词中,“俟河清乎未期”常被用来表达对理想难以实现、愿望迟迟不能达成的无奈与感慨。
“俟河清乎未期”字面意思是“等待黄河变清,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象征着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或目标。黄河水浑浊,古人认为只有圣人出现时,黄河才会变清,因此“河清”成为太平盛世的象征。而“未期”则表示没有期限、无法预测,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
一、典故来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襄公八年》、《论语·述而》等文献中均有相关表述 |
原意 | 指等待黄河变清,比喻理想难以实现或希望渺茫 |
引申义 | 表达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
二、历史使用情况
文人 | 使用情况 | 诗句/语句 | 说明 |
孔子 | 间接引用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表达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
杜甫 | 直接引用 | “俟河清乎未期” | 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苏轼 | 隐喻使用 | “愿君取吾言,勿谓吾迂也” | 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陆游 | 感叹使用 | “世事难料,惟有诗书可寄情” | 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三、现代应用
场景 | 应用示例 | 说明 |
文学创作 | 用于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坚持 | 表现理想主义者的孤独与执着 |
社会评论 | 用于形容社会进步缓慢、改革艰难 | 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
个人感悟 | 用于表达对人生目标的反思 | 引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
四、总结
“俟河清乎未期”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源自古代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也反映了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无奈。在现代社会中,这一典故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信念,也要接受现实的复杂与多变。
通过对其来源、使用和现代意义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典故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