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毕露成语典故】“锋芒毕露”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显露才华或锐气,不加掩饰。这个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锋芒毕露 |
拼音 | fēng máng bì lù |
含义 | 原意是指刀剑的锋刃和光芒完全显露出来,后引申为人的才能、锐气等充分表现出来,毫不隐藏。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褒义,形容人才华出众、敢于表现;有时也带贬义,指人过于张扬、锋芒太露。 |
二、出处与典故
“锋芒毕露”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夫贤者之为人也,其志也明,其行也正,其言也信,其辞也辩,其德也厚,其才也高,其心也诚,其志也坚,其气也壮,其行也勇,其言也直,其辞也明,其德也广,其才也博,其心也宽,其志也远,其气也强,其行也刚,其言也实,其辞也真。”
但真正形成“锋芒毕露”这一说法,则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司马懿说:“吾观其兵势,锋芒毕露,不可轻敌。”
不过,更准确的出处应是《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厚,善处世,虽有锋芒毕露,而未尝以才自矜。”
三、历史人物与故事
人物 | 故事简介 | 成语应用 |
诸葛亮 |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时,表现出极强的军事才能和自信,被形容为“锋芒毕露”。 | 表现其才华横溢、不藏锋芒。 |
王导 | 晋朝名臣,性格宽厚,但也有锋芒毕露的一面,曾因直言进谏而受到重视。 | 展示其个性鲜明、不卑不亢。 |
李白 | 唐代诗人,诗风豪放,才华横溢,常以“锋芒毕露”来形容其文采与个性。 | 表达其不拘一格、率性而为。 |
四、现代用法与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锋芒毕露”已不仅仅局限于形容人的才华,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或政策的强势表现。例如:
- 职场场景:一个新人在会议上大胆发言,表现得非常自信,可以说他“锋芒毕露”。
- 政治领域:某位领导人公开表态强硬,也被称作“锋芒毕露”。
- 文学作品: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也可用此词形容。
五、总结
“锋芒毕露”作为一个成语,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意义。它既可以作为褒义词,赞扬一个人的才华与自信;也可以作为贬义词,提醒人们不要过于张扬。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用。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锋芒毕露 |
含义 | 才能或锐气显露无遗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等 |
用法 | 褒义/贬义均可,视语境而定 |
现代应用 | 用于描述个人、事物或政策的表现 |
通过了解“锋芒毕露”的来源与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含义,也能在日常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运用它,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