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子路问津焉的焉什么意思】在古代汉语中,“焉”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多样,常用于句末或句中,表示语气、指代、疑问等。在“使子路问津焉”这句话中,“焉”字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一、
“使子路问津焉”的出处可追溯至《论语·微子》篇,原文为:“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下,欲与之言。桀溺曰:‘子为谁?’曰:‘仲由也。’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孔子行,子路使子贡问津焉。”
在这句话中,“使子路问津焉”中的“焉”是一个文言虚词,通常被解释为“于之”,即“到那里”或“向他们”。整句的意思是:“让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在哪里。”这里的“焉”起到指代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释义 | 用法说明 | 出处/例句 |
焉 | 相当于“于之”,即“到那里”或“向他们” | 文言虚词,多用于句末,表地点或对象 | “使子路问津焉”(《论语·微子》) |
问津 | 询问渡口 | 古代常用表达,意为打听道路或出路 | “问津”常用于表达寻求方向或出路 |
子路 | 孔子弟子,名仲由 | 历史人物,性格刚直 | 《论语》中多次出现其言行 |
三、补充说明
“焉”在古文中用途广泛,常见意义包括:
1. 表示疑问:如“焉能为有?”(怎能算有呢?)
2. 表示肯定: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 表示地点: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其妻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在“使子路问津焉”中,“焉”作为指示代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即“向他们问渡口”。
四、结语
“使子路问津焉”的“焉”字,在此句中表示“向他们”,属于文言虚词的典型用法。理解这一词的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古文的语义和语境,也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