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不作西归水】“东流不作西归水”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原句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中“东流不作西归水”是后人对诗句意境的一种引申与总结,意指江河东流,不会回头西归,象征着时间一去不返、人生不可逆,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东流不作西归水”这一说法,源自李商隐诗中表达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描绘了自然现象——水流东去,无法倒流,更寓意人生中的离别、时光流逝和情感的深远。这种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对过往的怀念、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命运的无奈。
该句在现代语境中也被广泛引用,用以形容事物不可逆转、情感难以挽回的状态。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社会现象,“东流不作西归水”都承载着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感慨。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原句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引申含义 | 江河东流,不可西归,象征时间、人生、情感的不可逆性 |
文学意义 | 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无奈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述不可逆转的事物或情感状态 |
作者背景 |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以婉约、含蓄著称 |
语言风格 | 含蓄、深情、富有哲理 |
情感基调 | 悲凉、思念、感慨 |
通过“东流不作西归水”这一意象,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共鸣。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面对变化时保持豁达的心态,同时也让我们在回忆与展望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