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成语故事出处是什么】“愚公移山”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育意义。
一、成语出处总结
“愚公移山”最早出自《列子·汤问》篇,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御寇所著的《列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该故事通过愚公带领家人坚持不懈地挖山,最终感动天帝,派神将山移走的情节,传达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二、出处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愚公移山 |
| 出处 | 《列子·汤问》 |
| 作者 |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 |
| 故事类型 | 寓言故事 |
| 核心寓意 | 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有志者事竟成 |
| 故事内容简述 | 愚公带领家人挖山,面对智叟嘲笑,仍不放弃,最终感动天帝,移走大山 |
三、延伸理解
虽然“愚公移山”表面上讲的是一个神话般的故事,但它实际上蕴含了非常现实的意义。它告诉我们:面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尤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鼓励人们迎难而上,不轻言放弃。
四、结语
“愚公移山”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的出处清晰明确,源自《列子·汤问》,其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