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节辱命出处于哪里】“屈节辱命”是一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为了完成使命或保全大局,不得不忍受屈辱、牺牲尊严的行为。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历史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道德内涵。
一、成语出处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屈节辱命 |
出处 | 《汉书·苏武传》 |
意义 | 为完成使命而忍受屈辱、保持气节 |
背景人物 | 苏武(西汉时期使者) |
故事核心 | 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始终不屈服,最终归汉 |
二、详细解析
“屈节辱命”最早见于《汉书·苏武传》,讲述的是西汉名臣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扣押在匈奴长达十九年。期间,匈奴多次劝降,甚至以酷刑相逼,但苏武始终不改其志,坚持忠于国家、不辱使命。他用行动诠释了“屈节辱命”的精神——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守气节,不辜负国家的重托。
苏武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忠诚与坚韧的象征。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高尚品格,也反映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对“忠”与“节”的高度重视。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屈节辱命”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压力、诱惑或困难时,应坚守原则、不轻易妥协。无论是职场、生活还是国家大事中,这种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
四、表格对比
项目 | 古代含义 | 现代启示 |
成语来源 | 《汉书·苏武传》 | 历史典故 |
核心精神 | 忠诚、气节、忍辱负重 | 坚守信念、不畏艰难 |
适用场景 | 历史、文学、教育 | 个人修养、职业操守、社会道德 |
五、结语
“屈节辱命”不仅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写照,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并非没有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依然选择坚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