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马当先出处于哪里】“匹马当先”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队人走在最前面,起带头作用。很多人可能知道它的意思,但未必清楚它的确切出处。本文将从来源、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匹马当先”这一成语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张辽传》。原文为:“太祖(曹操)引军还,留张辽、乐进、李典率七百余人击吕布。辽乃与于禁、乐进等共攻之,破之。……太祖曰:‘此真将军也!’遂拜辽为中郎将,使统诸军,以拒吕布。……辽乃自请,愿得精兵数千,匹马当先,以破敌。”这段记载描述了张辽在战斗中奋勇当先、独当一面的英勇表现,后人便以此来形容一个人敢于担当、身先士卒的精神。
虽然“匹马当先”并非直接出自古代经典文献,但在后世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被广泛使用,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成语。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匹马当先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
原文引用 | “愿得精兵数千,匹马当先,以破敌。” |
含义 | 形容一个人或团队走在最前面,起带头作用;也可指勇敢无畏、身先士卒。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领导、先锋、勇士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行为。 |
文学作品中的使用 | 在《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常被引用,强调将领的英勇精神。 |
现代应用 | 用于褒义,表达对某人勇于担当、率先行动的赞赏。 |
相关成语 | 身先士卒、奋勇当先、首当其冲、争先恐后 |
三、结语
“匹马当先”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勇敢、担当和进取精神。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代生活中,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出处或用法,可继续关注相关历史与文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