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然抱茅入竹去的下一句是什么】在古诗词中,许多经典诗句流传至今,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其中,“公然抱茅入竹去”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全貌及其背后的意义,本文将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下一句进行解析,并以加表格的形式展示答案。
一、诗句背景与出处
“公然抱茅入竹去”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居住于成都草堂时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诗句原文与下一句
原诗节选如下: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由此可见,“公然抱茅入竹去”的下一句是:
> 唇焦口燥呼不得
三、诗句解析
“公然抱茅入竹去”描绘的是南村一群孩童在风雨中抢夺杜甫家的茅草,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这一句表现出孩子们的顽皮与无畏,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当时的无奈与无助。
而“唇焦口燥呼不得”则进一步描写诗人因呼喊无果而气急败坏,嘴唇干裂、嗓子沙哑,却无法阻止孩子们的行为。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社会的冷漠。
四、总结与表格
诗句 | 出处 | 下一句 | 释义 |
公然抱茅入竹去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唇焦口燥呼不得 | 描写南村孩童抢夺茅草,诗人无力阻止,气急败坏 |
唇焦口燥呼不得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 表达诗人因呼喊无效而感到沮丧和无奈 |
五、结语
“公然抱茅入竹去”是杜甫诗歌中极具画面感的一句,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了解这句诗的下一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整首诗的情感与思想内涵。
通过本文的梳理,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杜甫诗歌的魅力,并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与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