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林而田意思和来源是什么】“焚林而田”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后果,是一种短视的行为。这个成语在古代多用于批评那些为了暂时的收获而破坏生态环境或损害整体利益的做法。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焚林而田 |
拼音 | fén lín ér tián |
解释 | 烧毁森林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顾后果,破坏性地获取资源。 |
近义词 |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
反义词 | 未雨绸缪、深谋远虑 |
二、成语来源
“焚林而田”最早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焚林而田,竭泽而渔。”这句话的意思是:烧毁森林来打猎,排干池水来捕鱼。这种做法虽然能获得一时的收益,但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资源枯竭,无法持续利用。
在古代,这种行为被视为不智之举,反映了古人对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认识。
三、用法与示例
示例 | 说明 |
他为了赚快钱,把山上的树都砍光了,简直是焚林而田。 | 表达对短视行为的批评。 |
这种开发方式,如同焚林而田,最终会导致资源耗尽。 | 强调行为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 |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焚林而田”的思想依然存在。例如:
- 过度捕捞:为了短期利益大量捕捞鱼类,导致渔业资源枯竭。
- 滥伐森林:为获取木材或土地,大规模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系统。
- 污染环境:为降低成本,随意排放污染物,危害人类健康。
这些行为都是“焚林而田”的现代体现,提醒我们要注重长远发展,避免因小失大。
五、总结
“焚林而田”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警示。它告诉我们,任何行为都应该考虑其长远影响,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在当今社会,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唯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含义 | 短视行为,破坏性获取资源 |
出处 | 《吕氏春秋·慎大览》 |
现实意义 | 警示人们要重视长远发展 |
使用建议 | 多用于批评短视、破坏性行为 |
通过了解“焚林而田”的含义与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智慧,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