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呜狗盗的意思】“鸡呜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鸡在天未亮时鸣叫,狗在夜间吠叫。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小聪明或小伎俩谋生的人。有时也用来形容人品低劣、行为卑微之人。
该成语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的故事。当时他门下有三千食客,其中有一人擅长“鸡鸣”,一人擅长“狗盗”,他们帮助孟尝君逃脱秦王的追捕,因此后人用“鸡鸣狗盗”来形容这些人的技能虽小,却在关键时刻派上了大用场。
“鸡呜狗盗”原本是描述鸡和狗在特定时间发出的声音,后来引申为指代那些能力有限但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一定作用的人。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多用于贬义,形容人缺乏真本领,靠小手段行事。虽然它带有一定的贬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对特殊才能的认可。
表格:鸡呜狗盗意思详解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呜狗盗 |
拼音 | jī míng gǒu dào |
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原意 | 鸡在天未亮时鸣叫,狗在夜间吠叫 |
引申义 | 形容人无真才实学,靠小伎俩谋生;也可指有能力但能力有限者 |
用法 | 多为贬义,也可用于中性或略带褒义的语境 |
近义词 | 技术低劣、小聪明、旁门左道 |
反义词 | 真才实学、大智若愚、德才兼备 |
使用场景 | 批评他人能力不足、调侃某人靠小手段成功 |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鸡呜狗盗”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