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安意如的观音,安意如 观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关键不在于别人的评价吧.. 看你自己的喜好了如果搬套套来形容改书的话:《观音》是畅销书作家安意如,继《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等书之后推出的又一本古典文学赏析随笔。
2、《观音》延续了安意如之前古典优雅的创作风格,对元戏曲的代表性剧作《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进行了优美的赏析“观音”,乍一听上去像是与佛教相关的书。
3、但是,这本书与佛教并无关联。
4、在安意如看来,“戏”其实是一种独特的“音”,现在的我们已经和传统戏曲渐行渐远,对戏曲的神韵魅力也不甚了解。
5、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来“观看”它,通过元戏曲的剧本,以文学的方式来捕捉那飘渺而又实在的情感和故事。
6、这也是副标题的含义所在:“戏写世道人心,人生百态。
7、戏也是音。
8、观音,观世间疾苦繁华,声声入耳,一一在心。
9、”一贯以赏读古典诗词闻名的安意如,为何选择了元戏曲呢?与当下戏曲热、昆曲热和电影《梅兰芳》的上映是偶然的巧合吗?其实,安意如儿时便经常跟随大人到戏院看戏,对戏曲有着特殊的感情。
10、她认为,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元杂剧是昆曲的前身,元杂剧的魅力堪与唐诗宋词比肩。
11、她之所以动了写元杂剧的念头,直接的原因在于她感到现代人对戏曲的无知,她曾经问过许多人,居然很少有人知道《苏三起解》,她觉得这是现代人面对中国古典文化、面对戏曲时的一种“集体空缺,整体空白”。
12、久经思虑之后,她决定写一部关于元杂剧赏读的书,重新激发现代人对古典文化、对戏曲的兴趣,将古人于今人的精神关联提炼出来。
13、她认为,当下中国人需要的不是古典热的表面流行,关键是要有“自信的文化认同和开放博大的包容心态”,要从精神上找到古时明月照在今人身上的影子。
14、 这也是她试图通过元杂剧,来了解“由儒释道法等多元文化构成的中国文化是如何不完美却和谐的统一在了一起,进而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人性格的形成”的原因。
15、额~~搬来搬去不是我强项... 看你自己选择了以古典诗词鉴赏闻名的安意如,此次在《观音》的后记里却让人意外地发表了对传统文化、对当下古典热的冷静反思。
16、她对当下表面的国学热、古典热充满了怀疑,甚至对自己图书的畅销现象也产生了质疑:“一首东风破,一句青花瓷的流行,一个讲坛的兴盛,几本诗词解读随笔的畅销,我们就高呼国学归来。
17、注意力的暂时转移,不代表身心的投入。
18、 答案补充 分析独到意味深长值得一读。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