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精选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侗族过年的习俗,侗族过什么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节日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尤为重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文字,没有以文字为基础的理论文化,侗族的历史文化大多是通过节日习俗传承下来的。首先,在除夕,他们注意每个人都喝一碗粥,这意味着风调雨顺,丰收。还有“舀水”的习俗:姑娘们抢着去舀水,舀到井水里,做出白色的泡泡,是她们最吉祥的事。新年里,侗族同胞流行“同庆”。这种活动类似于汉族的“团拜”。“同年戏”的队伍到了一个地方,那里的女人会排着队,以唱歌的形式互相问各种问题,对方会很快回答,就像电影《刘三姐》里的二重唱,互相呼应,很有意思。烟火节一年一度的侗族烟火节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举行。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是正月初三(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福禄是三月初三,林西是十月二十六。烟花分为第一炮、第二炮、第三炮,每一炮都绑有象征幸福的铁环,外绑红绿丝线。引爆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铁环冲向天空。当铁环落下时,人们以铁环为目标,争抢铁环,称为“抢花炮”。据说谁能抢到烟花,谁就能在这一年里拥有富足的生活和幸福健康的生活。所以大家抢烟花的时候都很勇敢,大家都渴望拿下烟花,为村里争光。抢烟花时间不限。谁能先把烟花递到领奖台上,谁就赢了。烟花比赛结束后,各种娱乐活动开始了。芦笙队在芦笙场上打芦笙;老人在树下打画眉,和别人聊天;年轻的女孩和男孩借此机会互相交谈。侗族村舍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第三,董家有赶社的习惯。群落不在寨子里,而是在野外,比如放牧地或者农田坝上,作为群落场。每年社交日,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涌向社交场。小孩子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给女孩和后代穿上新衣服。姑娘戴着各种银饰,扎着绣花腰辫,背着绣花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糯米。她三五成群,满面笑容,邀请年轻人在社交场共进午餐。后来,我给女孩买糖果。第一次,第一次,第一次,第一次,第一次,第二次。晚上,后生邀请女孩去村里参加俱乐部聚餐。晚饭后,青年男女走进歌厅唱歌。如今,追到一个俱乐部,成了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的节日,俱乐部场成了订婚的地方。4.奔牛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举行。侗族人喜欢斗牛,每个村子都有“水牛王”进行比赛。“牛王”的圈子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公”。王有专人割草、挑水、拌料,并经常供应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型巨大,身体强壮,浑身涂满了油,犄角又粗又尖,像一把张开的钢叉。节日前,年轻人吹芦笙到其他村子“赴约”,邀请对手。“送行赴约”后,到“牛宫”奏芦笙,祭献3天,为牛“养心”。节日结束,群众聚集在斗牛场周围,参赛的“牛王”在芦笙的伴奏下开始“踩场”:年轻人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昂首阔步,牛气十足。“马牌”后面跟着手持木制“武器”的卫士和鼓乐队。“牛王”的角上镶嵌着磨光的铁袖子,头上披着红绸,背上背着“双龙包强”的牛王塔。塔上有四面旗帜和两根长长的雉鸡羽毛,就像 如果很难打,就用绳子套住牛的后腿,拉开,握手言和。过了几天,赢的姑娘去还输的一方的彩旗,输的一方的小伙子摆了酒席,唱了一首“大歌”,并赠送了一份礼物“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赢,就是整个寨子的荣耀,所以斗牛结束后,会有群众歌舞宴庆祝。近年来,贵州省的侗族牛王也在一些大城市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出名。5.播种节居住在湖南、广西和贵州边境地区的侗族在农历三月的第三天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不同村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同。一些寨子在这一天燃放烟花;有的踩着芦笙,坐在歌厅里;有的去邀请客人。而最搞笑的是《舞春牛》。接下来,耕作队将进行种植谷物的活动。整个演出场地被当成一个场,扮演几个农民的角色,有的扛着犁,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扛着竹篮。他们把田埂、耕田、插秧、收割的动作做得生动优美,用歌舞表现了董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6.女生节湖南、贵州和广西边境的少数民族在农历四月八日庆祝“女生节”。相传这一习俗来自侗族的杨姓。每年的这一天,出嫁的姑娘们都要回到父母家,和自己的姐姐、姑姑们一起欢度佳节。届时,姐妹们会欢歌笑语,共同做出一种节日美食,黑米糍粑。回公婆家还要带很多黑米,送给亲戚朋友,以此来补偿“女生节”男生的孤独感。4月8日吃黑米(也叫黑米)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董家女英雄杨八妹。黑米是用黑浆浸泡树叶,将侗族地区特产糯米染色,变黑,蒸煮而成。七、尝新节“六月六,早收”。侗族人把这一天作为品尝新东西的节日,有些地方选择吉日品尝新东西。在湖南频道品味新春佳节,狗狗是主宾,新米做好了,让狗狗先尝一尝再尝。据说古代洪水毁灭性,没有种子。是一只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它滚在西王母的晒谷里,浑身粘粒。它回来的时候,身上的纹路都被水冲走了,只有狗的尾巴尖粘在水面上,还有几颗纹路。正是这几粒粮食成就了今天的人类。为了不忘记狗的贡献,新谷要请狗先尝一尝。新味节是侗族地区常见的节日,各地内容大同小异。黎平县将“尝新节”称为“天秤节”,俗称六月六。许多侗族村庄在这一天举行宗巴节,也称为宗巴节。尤其是肇兴、岑巴、鳄龙、水口、东朗、新平等乡镇的侗族人民,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八、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九、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